轉念看人生笑罵由人 唾面自乾

人所以難以了解另一個人,原因在我們認知世界或他人是依據我們自身的生活背景。相同的一件事,每個人因為生活背景不同,認知也就有極大差別。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是最好的詮釋。

文/黃金源

看過一篇網路文章:有位老師帶著一群小朋友搭公車到校外參觀。當小朋友就座後,老師已經沒有座位了,只好將就站著。車到下一站上來一群人,其中有位年近古 稀的老婦人,白髮蒼蒼、滿臉皺紋,像似歷盡不少滄桑,她剛好站在老師的身旁。老師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同情心油然而生,將目光轉向博愛座,上面正是坐著一 位年輕的女孩,她正低頭玩弄扭轉背包的帶子,裝作視若無睹的樣子。

此情此景讓老師想起機會教育,於是便開口問車上的小朋友說:「各位同學,博愛座是給誰坐的呢?」小朋友天真的答道:「給老弱婦孺或殘障者坐啊!」老師邊問邊看那位年輕女生的反應,發現她好像充耳不聞,只是更加用力扭轉背包的帶子。

過了一站,年輕女孩子下車了,老師看她下車後,一拐一拐吃力的走著,右腳向外畫個半個圓弧才向前走一步。此時老師才發現原來她是個殘障者,頓時內心愧疚不已,恨不得下車向她道歉,可是車子已經駛離了。老師更是心痛如割,想著:我剛才傷害她多重!
b2-2-20090725
這篇文章談到一個重要的主題,那就是我們指責別人時,其實不是根據他的行為本身反應,而是根據我們對他人行為所做的推定與假設做反應。心理學家把推定他人行為的原因也算是一種歸因。歸因的意義,通常泛指一切歸咎事情的原因。當人面對重大事件時,往往會推定該事件的原因。

推定他人行為的原因,其實很不容易正確,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都不相同,所以任何人都難以真正理解另一個人。值此之故,歷史上才有伯牙子期的知音難覓的典故。就上面的故事看,那位老師本身沒有殘障,他的思想中很難存在殘障的概念或感受。

我一生從事殘障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第一份殘障教育工作就是啟聰學校的老師兼研究室主任,也曾遠度重洋研究聽障者的教育。不論是工作或學術研究,都沒有體會到:我自身變成聽障以後的諸種感受。

聽障後的苦楚與難受,真是一言難盡,卻完全沒有出現在任何文獻上。舉幾個例子:失聰前,晚上睡覺關燈後,還可以天南地北的聊聊天;失聰後,只有默默無語問蒼天。

當聽障者的老師時,有學生拿字條要我幫他打電話,我當時心裡想:幹嘛?打個電話也要老師幫忙?失聰後才知道,因為聽障無法打電話,所以以前的朋友一個個流失了,現在已經完全成為社會邊緣人。

早期啟聰學校是以手語教學為主,一般常人不懂手語,聽障者只能跟聽障者溝通,所以我當時極力在學校推行筆談訓練。自己失聰後,才發現:看過十幾位醫生,難得有個醫生願意用書寫的方式告訴我病情。

人所以難以了解另一個人,原因在我們認知世界或他人是依據我們自身的生活背景。相同的一件事,每個人因為生活背景不同,認知也就有極大差別。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是最好的詮釋。

在幼稚園裡,老師在黑板上畫個「十」字符號,問問小朋友那是什麼?答案當然是10;問小學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他會回答說:加法;問國中生,他的答案是正 號;問基督徒會說是十字架;問司機,答案肯定是十字路;問慈善家,他會認為是紅十字會。同樣是一個十字符號,但是各式各樣的解讀都有。

除此之外,情緒、慾望不同,對所有事物的感受與解讀,也會迥異其趣。潰兵殘將自然會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感覺;心中有鬼的人,自然會繪影繪聲,風吹樹動就像鬼哭神號。

處境不同,解讀也可能大相逕庭。一個兒子問父親:「爸爸,結婚要花多少錢?」兒子想要結婚,正在計算花費。父親回答:「很難說,因為爸爸到現今還在付出代價。」

還有,個人偏見也會影響其對事物的解釋。例如:學生以書本遮掩,趴在桌上睡覺。如果那位學生素行不良,老師會解讀成:「一看到書就睡覺!真是朽木不可雕」;若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老師會認為:「睡覺時還在看書,前途無量!」

上述諸種因素說明:人與人之間很難相互了解,所以對別人行為的歸因,也會面目全非。對他人行為的歸因後,所做的指責,往往是風馬牛不相及。反過來說,被指 責的人,面對他人「不明真相」的抨擊,只要向內自省,問心無愧,又何必心存芥蒂,自尋苦惱?明白這個道理後,「笑罵任由人、唾面令自乾」,就不再是高不可 攀的修養了。

原文鏈結:http://news.epochtimes.com.tw/9/7/25/117702.ht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oudly using Dynamic Headers by Nicasio WordPress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