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六(99.4.17)坐火車回家時,從最後一節車廂上車,並且選最靠後面的位置坐,位置旁邊就是一扇跨車廂的門,因為是最後一節車廂的最後方,所以這一扇門再過去並沒有車廂。到新烏日站的時候,有一對年輕學生情侶上車,一直往這扇門過來,之後還按了開關要開啟這扇門,可能是列車長的東西放在裡面,而且又是最後一節車廂,所以車長把這扇門也鎖了起來,所以他們一直打不開。就這樣看他們按了兩三次都打不開之後,我以及我對面的「大哥」竟同時對他們說:「這邊沒有了」。
當時那個情況應該可以理解我們講的這句話的意思。不過後來仔細想想,這句話好像不完整,而且意思好像也不太對。完整一點的說法應該是:「這是最後一節車廂,再過去沒有車廂了。」而簡短的說法可以說:「這是最後一節(列)」或者「再過去沒有車廂」。
為什麼會去想到這個問題?因為最近在學英文的時候,經常都會發現英文的句子很普遍存在簡略的說法,它把一些能夠清楚被認知的名詞或形容詞拿掉了,只剩下一些介系詞和名詞的組合來表達某個意思。其實相同的情況也存在我們自己的語言裡面,只是因為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很容易就能夠在當時理解那種簡略說法的意思,但在面對外國語言時我們就覺得很困難。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工具,溝通除了具體的語言、文字之外,還可以透過當時的意境來協助理解、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