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壇磚瓦窯業的故事

©原文圖文著作權為「花壇順達窯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故事的開始

位於八卦台地西側北段的花壇鄉,百多萬年前,原是大肚溪及濁水溪共同沖積造成的聯合沖積扇,擁有廣大黏土層,這種珍貴的自然資源,造就了當地磚瓦窯業的興起。

追溯起橋頭村的磚瓦窯業究竟始於何時?根據耆老訪談所得,可能是從游清泉老先生的爺爺游烏肉從大村擺塘遷移來橋頭村燒製瓦片開始,當時應是民國前六年左右,換算成西元應為1905年,也就是西元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後的第十年,就此開始了橋頭村磚瓦業的濫殤,到現在算來也有100年之久了。

不同時期的窯體演變

游烏肉先民一開始燒製的是黑瓦,到了民國七年左右,從白沙坑搬來的李龍先生向現在湳尾的水源買了一個生產薄仔瓦的舊窯(註:即目前八卦窯舊址,面積約有3分多),而薄仔瓦就是所謂的本島瓦,也就是薄片的紅瓦,那個時候燒瓦的用土都是取自田土,直到經濟條件改善,磚瓦的需求量日增時才開始挖取八卦山脈的土,窯的型態並由瓦窯增加發展到燒製紅磚的竹筒窯,以及後來的目仔窯(註:又稱登窯及昇窯)。

燒瓦的龜仔窯
燒瓦的龜仔窯

日據時期日本人到赤塗崎設立煉瓦株式會社,就地取土燒製紅磚,當時就已引進德國人於1865年發明的霍夫曼窯,也就是俗稱的八卦窯(註:又稱輪窯),採半自動化的輪燒方式生產紅磚,煉瓦株式會社設立的年代,依照游清泉老先生的回憶好似在他十歲左右,也就是民國二十年(1931),距離游清泉老先生的爺爺游烏肉先民來橋頭村燒製本島瓦開始,已有二十四年的時空差距,同時橋頭村居民的燒磚方式仍維持目仔窯的傳統燒製方式,用螞蟻雄兵奮而不懈的精神,對抗日本人的先進生產窯燒方式。

八卦窯
八卦窯(又稱輪窯)

民國49年左右,橋頭村民才嘗試仿八卦窯建造所謂的圓窯,作生產方式上的改善,約於民國52年才有能力建造八卦窯,距離煉瓦株式會社於民國20年左右興建花壇鄉第一座八卦窯以來,已接近有30年的光陰了。

目仔窯
目仔窯(又稱登窯)

約民國六十三年,進一步的引進隧道窯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更加刷新生產記錄達到每天生產20萬塊磚,這是平均每天生產4萬塊的八卦窯、每天2萬塊的圓窯,以及一天平均僅產5、6千塊的目仔窯所望塵莫及的。

圓窯
圓窯(又稱文化窯)
盛況不再

花壇磚瓦窯業,歷經了一段風光時期,但在鋼筋混凝土等新式建材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後,逐漸被取而代之。加上海外先進國家,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競爭下,本地的窯廠遂紛紛歇業,到目前煙囪仍有冒煙的窯廠,已所剩無幾了。

隧道窯
隧道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Proudly using Dynamic Headers by Nicasio WordPress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