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章裡面,發現王永慶做生意真的很有趣,他的商場邏輯也很有哲理,他認為台塑和顧客是唇齒相依的關係,沒有了顧客就沒有台塑,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時刻願意為顧客做一些犧牲,書裡面提到,過去台幣升值時,外銷廠商遇到很大的困難,幫助下遊廠商渡過這個艱難的時間,台塑自行吸收當時的匯差,如此作法,台塑一年之間損失達上百億,雖然台塑是台灣規模第一大的企業,這樣大的損失仍不是可輕鬆帶過的事,但王永慶仍然樂於這麼做,因為他相信顧客若能夠渡過難關,台塑自然屹立不搖。
另外,我們都聽過王永慶賣米的故事,他會記下每一個向他訂米人家的人數,並且自行估計時間,當米可能吃完的時候,他會向顧客詢問是不是要再訂米。一樣的概念他也用來勉勵台塑的業務人員,希望他們能夠瞭解客戶所用的設備等等一些細節,瞭解這些細節之後便可以開始擬訂未來的經營策略,當然內容是依據客戶的需要來訂立目標。其實仔細想想,這樣的作法比想破頭要從顧客那邊賺錢要來得有趣,而且有意義的多了。
在價廉物美這一章主要是在談王永慶如何降低成本,並維持高品質的產品。有一個部份體現在「自行設計、研發、製造、安裝」,這裡是指台塑的新廠區的興建完全不假手他人,完全由台塑內部的團隊完成。關於這樣子的例子過去也曾經聽過老闆說過,他舉的例子是關於資訊系統的設計,還勉勵資訊部門的同事也能這麼做,當時的我覺得台塑真是厲害。現在自己待在資訊部門,能做到多少,其實也沒有多少自信。
另一個降低成本的方法從人力資源著手,王永慶認為這個部門是企業經營最艱難的一環,也是企業永久的課題。他的作法是從訂立人員的標準工時來著手,也就是一個人一個月應有多少有效的工時,搭配工作時必須填寫的表單來追蹤每個人實際的工作時間(不是單計算考勤卡的時間),不斷的檢討工作的設定及人員工作的狀況,超過工時的部份可以獲得鼓勵,不足工時的人員則勉勵,並要求達成工時目標。如果發現有多餘的人力則必須調整或裁員。
當然這部份的設定也必須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並非是極盡所能的壓榨員工。如此才能提昇工作效率,同時達成降低成本的目標。